五行学说其实是一种系统论思想,并不是简单的木火土金水几种物质。中国古人认为,人、自然和社会是一个整体,是一个系统。“太虚寥廓,肇基化源,万物资始,五运终天,布气真灵,总统坤元,九星悬朗,七曜周旋,曰阴与阳,曰刚与柔,幽显既位,寒暑弛张,生生化化,品物咸彰”。(《素问天元纪大论》)在这幅宏伟壮观精彩的画景中,中国古人将宇宙、太空、银河、地球、万物、生命描述为一个有严格系统关系和统一规律而生化不息的有机整体。 关于五行的起源,人们一般认为《尚书洪范》赋予了五行哲学意义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爰稼穑。润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真作酸,从革作辛,稼穑作甘。”后世的五行学说,人们可以把自然、社会、人事等方面的一切事件纳入五行模式中进行分类,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变成了一种代表符号、一种模式,远远超越了这五种事物的本身意义。
人们一般比较熟悉五行相生、五行相克,对五行相乘,五行相侮则比较陌生。“乘”指乘虚侵袭之意,即被克的一方比较虚弱,造成克制太过;“侮”指恃强凌弱之意,即被克的一方太强盛,反而“欺侮”主克的一方,进行反克。乘侮会引起不平衡,对于人体来说,则可以产生疾病。例如《素问六节藏象论》说:“未至而至,此谓太过,则薄所不胜,而乘所胜也,命曰气淫,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;至而不至,此谓不及,则所胜妄行,而所生受病,所不胜薄之也,命曰气迫。”对于管理来说,就可能是组织的强盛与衰败。
宇宙万物皆“生化之宇”(《素问——六微旨》);“天地之大纪,人神之通应也”(《素问——至真要》)。认为人与宇宙同源,是自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全息照片,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规律相应。“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”(《素问——宝命全形》);“天有五行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湿风,人有五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”(《素问——天元纪》)。说明人是天地气交、阴阳四时五行相感应的产物,是自然、社会与形神合一的统一体。中国古人的系统观,集中表现在五行学说中。
五行生克制化处于相对平衡状态,自然、社会、人的生活就会处于正常状态,如果五行之间太过与不及,相生、相克失去相对平衡,则会引起一系列问题。学者认为在管理工作中,从行为、过程和结果来看,重要的是关系管理、心理管理、绩效管理、谋略管理、适应管理。这五项内容,利用五行学说来分析,可以概括为五行管理模型拓展项目。
五行理论把自然、社会和人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。谋略管理属木,心理管理属火,关系管理属土,绩效管理属金,适应管理属水。关系管理探讨如何协调与多种利益相关者复杂的关系,来达到动态平衡;心理管理探讨管理如何“从心出发”,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,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;绩效管理探讨如何从整体观念出发,系统地实施绩效管理;谋略管理探讨既要“兵不厌诈”,又要诚信经营之道;适应管理主要探讨在不确定的时代、复杂环境里如何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。